[為台灣帶來光明未來的工程師]
作者:楊艾俐 1998.01.01/ 第200期
一九四三年,距今六十五年,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小城捷特努加,報上有張十幾個中國工程師合照的照片,上面首段寫著:「當和平來到被戰爭蹂躪的中國時,在龐大的復原計劃中,這些工程師將建造幾個像田納西水壩(當時世界最大水壩)一樣的水力發電工程,」這篇文章更寫道:「他們要將中國的煤油燈換成電燈。」
抗戰勝利,本是這批人圓夢的時刻,但中國內戰槍聲劃破了這批年輕人的理想,可是其中一個年輕人卻把這個夢,移師台灣來實踐。
剛剛過完八十四歲生日的孫運璿,靜靜地住在台北市重慶南路,平日忙於復健、訪客不多。白髮蕭蕭,雖已遠離紛擾國事,但仍以家國為念。
他走過中華民國最動盪年代,也走過中華民國最驕傲年代,在偏遠的甘肅做過基層工程師,也平步青雲、擔任百官之長——行政院長。
不服輸的心
半世紀公僕生涯中,孫運璿挽起袖子、動手去做的特質,最令人懷念。
尤其愈遭困難,他愈要披荊斬棘,克服困難。民國三十六年,台灣百廢待興、滿目瘡痍,尤其盟軍轟炸,台灣輸電線幾乎全毀。日本人行將撤退,臨行前,台電的日本技師預測,台灣在三個月內必將黑暗一片,因為中國人沒有能力修復龐雜電力設施。
當時孫運璿從重慶調來台灣、任台電機電處長,滿心不服輸,對部屬說:「他們打敗了,還看不起我們,我們一定要做給他們看。」
當時,人、財、貨都缺。孫運璿帶領部屬,一一解決難題。他到當時的台北工專、台南工專,借調三、四年級學生,他對校長說,情況緊急,不要讀書了,到台電來工作,供吃供住,又能學技術。這些人與台電原有工程師,在台灣山澗溪邊,並肩修復電力。
盟軍轟炸過的電廠,不是缺零件,就是缺外殼,連螺絲釘都常告缺。孫運璿帶領部屬,拼裝機器,這邊缺的零件到那邊去找,找不到的就到土式工廠去做,上萬個零件就如此拼成。「唯一的辦法,就是沒有辦法中想辦法,」台電前任總經理陳蘭皋說。
結果五個月間,全台灣的電力已恢復八○%,日本技師回台灣看時,都嘖嘖稱奇,不敢相信中國人有此成績。
當時的孫運璿才三十四歲。「全靠這股勁,打敗日本人的預言,」他說。
之後,政府開始發展工業,因為復電順利,無後顧之憂,台灣終在風雨飄搖中駛出自己航道,更打出經濟奇蹟基礎。
民國四十年代,孫運璿以行動,為台灣開拓另一里程碑——人人享受電力。
身為台電總工程師的他,力主人人都有權享用現代科技,於是擬訂長期計劃,在深山、僻遠農村架設電線。
在偏僻深山架電線不但困難,而且穩賠本,做幾公里的路線,只有一兩家用電,出毛病還要修理。他說服電力公司的營業和財務單位,進行農村電氣化工程,「縱使賠,也要做,」他一直這樣堅持。
這項計劃使得本省九九.七%的人口都享受電力,比日本、韓國還普及。今天,不管到台灣哪個角落,舉頭都可看到盤空錯節的輸電線、變電器;當初農戶用的幾支小燈泡,也變成冰箱、電視,拉近了城鄉間的距離。
不論身居何種崗位,孫運璿更能號召大家一起動手。在台電時,他常坐著拼裝的、門隨時會掉下來的吉普車,走遍全省工地。每到一地,他和部屬喝酒談天,叫出對方的名字,甚至還記得部屬的小孩名字,讓員工覺得自己很受重視,更加賣力工作。
他與士卒同甘苦,更身先士卒。有一次台中日月潭發生山崩,當時任台電機電處長的孫運璿趕往現場,要深入地下三、四十公尺,檢查減壓水槽是否損壞,任務危險,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。現場有廠長、工程師,都是他的屬下,但孫運璿自告奮勇坐搖車下去檢查,經過許久,才安全出來,旁觀人都為他捏把冷汗。
不為自己打算
孫運璿不論擔負何種責任,都堅持兩種理念——堅持行動,關懷基層人民。「不要講無力感,想你能為國家做什麼!」有次他在立法院院會裡說。
在經濟部長任內,他排除眾議,發展半導體,選派研究員赴美學習半導體製造技術,又支持工研院設立工廠,成立聯華電子,奠定現今台灣產值兩千億台幣,全世界排名第四的半導體產業。「跟著他做值得,你知道,他不是為官場下一步打算,」當年曾義務幫忙的旅美學人潘文淵說。
孫運璿沒有忘記政府存在是為人民。民國六十年代,台灣經濟開始轉型,農村子女北上求職,但因為交通不便,北上後,常常一、兩年才能回家一次。有一次,孫運璿在雲林台西汽車站看到一對老夫婦,與一位年輕女子抱頭痛哭,原來是送女兒北上做工。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他,決定要在中南部設立工業區,使得那些農村子女就業時,不必離鄉背井。「誰無子女?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對老夫婦的白頭髮,」二十餘年後,他仍難忘。
即使擔任行政院長,孫運璿也時時以基層老百姓為念。民國六十八年,他首次舉行鄉鎮長會議,千位鄉鎮長齊聚僑光堂,他要直接聽基層人民的心聲。當高雄縣茄定鄉女鄉長楊金治,講到自己家鄉年年海水倒灌,鄉民損失慘重,他禁不住痛哭失聲,「我覺得對不起那裡的人民,人民受那樣的苦,我都不知道,」他說:「政府不怕問題多,就怕不知道問題所在。」
他撥出兩百億元經費,修水溝、建海堤、裝路燈,看似瑣碎,卻能實在造福百姓。一位南投縣的老農夫當時曾寫信到行政院:「附近裝了路燈後,我讀夜間部的小女兒,再也不怕走夜路回家了。」
世紀交替、政權交替,國家及個人命運也在交替。從窗外射進的冬陽,靜靜射在孫運璿身上,宦海浮沈、政壇是非,已告終結,但領導人影響深遠,在他身上已充分展現。
<< Home